Category Name
行业新闻
联系我们
销售热线:
Contact Hotline
+86 18620093439
E-mail:pm@galan.net.cn

公司地址:广州市白云区嘉禾街长虹村茶园岗239号二楼
当前位置: 首页  行业新闻
行业新闻

盐设计 · 117款奇葩皮包,他只想做出属于民族的皮包品牌


正午文化

发布时间:06-2410:41

“我一定要做民族的包,还要放大100倍,背到大街上。”

37岁的张仁兵已有近20年的皮具制作经验了,从高中还没毕业开始,他就进入韩国人开设的皮革厂打工,从最普通的流水线到皮包设计师,再从团队管理者到独自创业,皮包几乎成了他全部的生活。

张仁兵儿时就经常收到父亲为自己做的小玩具,比如陀螺、木头手枪。或许是因为受了父亲的影响,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制作玩具。他有个百宝箱,里面都是自己亲手做的小物件。直到上了高中,父亲生了一场大病,也促使他做出决定,要像哥哥姐姐一样辍学去城里打工,以便支持家里的生活。

因为年龄问题,很多工厂最初都不要他,只能出海打渔。但十几岁的孩子在海上工作,让母亲心疼不已。因此没过多久他就去了哥哥姐姐干了3年的皮革厂打工,每天的工作就是磨皮子、敲钉子。

“他们都做得很安稳,只有我不安分。”从巨野县独山镇走出来张仁兵说。当时很多人都说他太傻,别人都是有活儿慢慢干,只有他铆足了劲。那时他跟大多数在工厂里混日子的人显得格格不入,或许也是因为脾气急、不安分的个性,让他得到了当时所有男工中最高的工资,一个月900元,比其他工人要高出三四百。

然而枯燥的磨皮工作做得再好,都有种混日子的感觉。直到张仁兵看到厂里有个皮包制作开发室,里面的韩国人经常看图纸,这让他产生了自己设计皮包的想法。就这样,他辞掉了工作,找到另一家韩国工厂。虽然工资从900降到了400,但能学到做包的技术也算值得。只不过事情显然没他想象的那么顺利,因为很忌讳自己的手艺被别人学走,所以工厂里的人都不愿意教他做包的技术。

这也难不倒张仁兵,既然不能学,就就偷师呗。主意打定后,他经常在休息时偷看别人怎么做包,尽管也曾遭到驱赶,但找个借口就是了。他以请教其他工作为由,继续偷师。哪怕只是记住一点点,回去赶紧记录下来,再反复整理、琢磨一番。在他看来,这些原理并不难,只是没人教过自己而已。一旦学会了,举一反三还是能做到的。这种一边上班一边偷师新技术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。为测试自己学到的知识实不实用,他又辞职去了另一家公司。

不巧的是,那家公司的韩国老板认识他,知道他以前不会做技术,只给他安排一些基础的工作。直到有一天,部门换了一个新的领导,张仁兵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机遇。正巧公司来了一批新图纸,正缺人手,张仁兵就这么等到了创作的机会。从那以后,他从流水线上的工人变成了技术工种。这让他欣喜不已,甚至把自己学习做包的心得和做版的基本理论写成了书。

2006年,由于工资问题,张仁兵不得不再次跳槽。之后的4年里他一路晋升,工作生活都稳定了下来,也有了一定的积蓄,可他从来就不是个安于现状的人。2009年,在做了父亲后,为了能有更多和孩子相处的时间,也为了圆自己“创立自己的皮革品牌,做代表民族特色的包”的梦想,他还是辞去了外资企业里薪水不菲的工作。

创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,最初创业时张仁兵只有1万元的成本。他用这些钱买了两台缝纫机,租了一间民房,从青岛的外企代理加工厂找一些零部件的活维持生计。一单收入才四五十块钱。2015年,在有了几万元的存款后,他又和姐姐合伙租了一个更大的场地,打定主意要做出一批精品。然而好景不长,紧接着到来的贸易战让很多外资企业撤离,基本的收入来源成了最大的问题。大批的工人失业,像张仁兵这种皮革制作的手艺人们要么随着外企去到东南亚打工,要么就干脆转行。只有他依旧不甘心的继续坚持着。“难道我们就只能去帮别人制造东西吗?我们就不能原创我们自己的东西,有自己的品族品牌吗?”

抱着这样的想法,张仁兵花20000块钱买了一个完全不搭边的水龙头品牌商标,开始了自己精品皮包的制作。虽然身边很多朋友都觉得他的作品比那些欧美来的大单还好,但对销售一窍不通的他却还是连一个包都没卖出去。就算是开了电商,情况依旧没有好转。无奈之下,他只能又回到工厂给别人做加工。

成为网红只是个很偶然的机会。当时张仁兵家里有一只小狗,他只是想做一个包能把狗狗装起来,出门携带方便。他把自己的创意发到了快手上,发现收到的反响还不错。于是他开始考虑做一些有民族情怀的包,比如“日晷包”、“脸谱包”、“大树包”……随之而来的是一些“背不出去”、“太浮夸了”之类的评价。甚至还有人把他和专做无用发明的“手工耿”凑成一个组合,叫“耿本美用”。然而这根本不能阻拦他,跟手工耿不一样的是,他从心底觉得自己是个设计师,是个称职的手艺人,而且要做出的是独属于中国的民族品牌。“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国外的大品牌,觉得外国的就是好的,我们自己民族的元素就是土?我做20多年手工包了,为什么我的手艺只能帮别的国家制造东西?而不是创作出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?我一定要做民族的包,还要放大100倍,背到大街上,让别人看看我们民族的东西也可以做得很好。”陆续的,由他制作的“大鼓包”、“金箍棒”、“女儿红”也相继面世,虽然反响一般,但他依旧不打算放弃,毕竟这一行自己已经做了20年,也热爱了20年。

或许目前看来这些包的使用性还不是很大,但如果把它们看作是概念产品,就是另一回事了。比如第一代的“锦鲤包”,不光造型夸张,体型也很大,背着出门很不方便;还有最初版的“菜刀包”,尽管寓意不错,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有点差强人意了,但以此为雏形制作的第二代“锦鲤”和“财到”却让人眼前一亮,既满足了日常使用的需要,也没有脱离原本的概念。

如今的张仁兵白天在工厂做加工,晚上回家就开始画图制版,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。为了抢时间,他连午饭的一点点时间都不放过,吃完饭一放下筷子就立马开始制作过程。在很多同行眼中他很另类,喜欢做一些奇葩作品,但他自己却并不在意。“我热爱皮具手艺,崇尚工匠精神。我希望通过网络把自己着20年的手艺展示给大家看,和大家分享快乐。”

除注明外内容均为正午文化原创 转载请联系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 如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